发布日期:2025-04-12 20:02 点击次数:118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费勇在他白话文的《传习录》里面,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翻译的。】
先生说:
“你能知道白天吗?懵懵懂懂起床,胡嚼乱咽地吃饭,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沉溺于习惯之中,成天浑浑噩噩,这只是梦中的白天啊。
唯有做到'息有养,瞬有存’(休息时保养身体与气质,片刻之间也不让心有所外驰),让这颗心清醒明亮,天理从不间断,才能知道这是在白天。这就是天德。
这就是明白了昼夜之道。明白了昼夜之道,哪还有什么生死的问题呢?”
【
我理解王阳明的意思——常人并未能够时时活在真切中,即每时每刻做事情时,觉知都在场,假如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白天做事都像在梦游中一般,更不要提夜晚睡眠中做梦啦。
人在还活着的时候,都不知道,或者不能时刻觉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日常的所作所为,看上去似乎是活得明明白白,实际却可能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这样的状态,就是所谓“未知生”的状态。
至于在死后又可能会怎样,就更加不会清楚,这就是所谓“焉知死”的状态。
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把自己这一世的生命活得明明白白,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纠结于人死后、来世会怎样等等更加无法可知的未来的事情。
用《金刚经》里的话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大多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搞懂生命的真相与本质,搞清楚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东西是自己真正渴望实现与拥有的,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如果为一些不知所谓的事物心心念念、生生死死,那样的生活,就如同生活在梦幻泡影中一般。
】
【上面这段话,在费书《知行合一:费勇讲王阳明心学》中(下称费书),有如下段落,说得更加简洁。】
王阳明讲到我们内心的尘埃,其中有一个叫“生死之念”。就是一般人害怕死亡,不敢面对死亡,生活在幻相里,不能真正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所以,王阳明说:“学问的功夫,在一切声色名利嗜好上,都能摆脱殆尽。但仍有一种生死的念头牵挂在心里,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一体。
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不容易去除。
如果在这一点上识得破、看得透,那么,这个心的全体就会畅通无阻,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王阳明这段话里,讲了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当我们不敢面对死亡、害怕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停留在作为个体的自己身上,不能够把自己融入到一个整体当中。
所以,王阳明认为对于死亡的恐惧,阻碍我们挖掘我们内心的良知。所以,一定要去除生死之念。
【如何去除生死之念,在佛教中是如何做的呢?在上述段落的后面一段,有如下表述。】佛教关于死亡的修行,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我一定会死亡。第二个要点是我的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要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第三个要点是,死亡的时候任何人任何事都帮不了你,你只能靠自己。这三个要点,会把我们带向真正的觉悟,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不会焦虑,也不会有困难选择症。【生理的、物理的生命,必将终结;死亡与明天,不知哪一个会先到;任何一个人的死亡,其他人,不论怎样亲密与疼爱的关系,都无法替代。经常有年轻人得了绝症,父母会有代子生受的愿望,也只能是愿望。无论一个人多么年轻,或者多么有才华,对某件事情多么不可或缺,只要是被死神盯上了,都只能亲子赴死神之约。乔布斯,有将每一天都作为生命最后一天,帮助自己审视,正在进行的事务是否为自己剩余人生中最重要事务,帮助做出判断与取舍。蔡磊,在得了渐冻症之后,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财富、剩下宝贵生命最后的几年全部投入了克服渐冻症的最后一系列创业中去,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影响自己的妻子段睿(化名)也在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了攻克渐冻症的事业中去。所谓使命,是否就是这样的形势与形态了呢?只有一个人真正找到了其使命——使用自己生命的方式,才能真正具有主体意识,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承担自己生命中的责任,让自己的生命发挥对于其个人来说最有意义的作用。哪怕只是开始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或许,都是最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